當今佛教界,手持念珠,天天念佛,一心想求生西方世界的佛教徒,不在少數。問題是:往生西方世界少不了信心和願力,信心不堅不能往生;願力不深也不能達到目的。你我忝為念佛人,可曾靜下心來想一想: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到西方去?
我曾在春節當天,參加佛教的新春團拜。在簡短的慶祝儀式中,有一位居士上臺說話,記得最後他是這樣祝福大家的:「希望各位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」頓時全場的氣氛十分凝重,個個表情嚴肅。事後就有人竊竊私語,指責說話的人太冒失:竟然在大年初一說這種「不吉利」的話,來觸大家的霉頭。
大年初一,祝福大家「早日往生」,何來不吉利?人的心裡所以會有疙瘩,乃是念佛之心不夠虔誠,往生之願不夠急切。一語道破,就是:對彌陀的認識不清,對西方並不十分嚮往罷了。
有些老參手持念珠,竟然可以邊念佛邊罵人,「功力」固是了得,可是這種人真的一心想往生西方嗎?如果真心想求生西方,還會「分心」罵人嗎?
有一道有趣的試題考考你,不準思考,要馬上回答:假設「西方三聖」現在就站在你面前,即刻要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去,你走不走?
我想許多人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「怕死」,因此都會拐個彎對三聖說:「我並非不想去,但得等我回家一趟,向家人道別;把財產處理一下;還有…。」你的回答,理由固然充足,我卻擔心:彌陀會不會等你?
有些佛教徒罹患重病,住進了醫院,天天唸的是「觀世音」而不是「阿彌陀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,「觀世音」是救苦救難的菩薩,唸他的名號可以逢凶化吉;至於「阿彌陀」,總是快死的人在唸的嘛,怎可自尋死路呢。
舉一個實例來作證:
當年家父得了癌,走進開刀房時,唸的是觀世音;休養期間,唸的也是觀世音。等到病情轉劇,我告訴他:「爸爸,今後請您改唸阿彌陀佛吧!」沒想到父親頓時臉色大變,緊張地抓住我的手問道:「是不是我真的不行了?」我連忙加以否認。但是他還是憂心地說:「要不然你們為什麼要我改唸彌陀?唸彌陀的人不就是快死的人嗎?」
唉!四十年前,自己學佛境界不夠,對觀音、彌陀的名號妄加分別,徒增家父的困擾,深自慚愧!但這也反映出一般人的執著通病,不也是提倡念佛法門的一個極待破除的難題嗎?(我個人認為:家父當年若一心持名觀世音,也照樣能往生。)
真心想上西方,除了平日一心念佛,廣行六度之外;更要跟彌陀多溝通,把「彌陀」所象徵的「智慧光明與永恆生命」,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才好。
舉個例說明:
歡樂喜慶之時,(譬如:生日派對或結婚喜宴),應該播放像「五會唸佛」一類的梵樂,讓唸佛的喜悅與安寧,很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裡。如此,一旦習以為常,臨命終時的唸佛,不但不會令人覺得陰森恐怖,反而胸中喜樂無限,樂以歡喜捨壽─往生。(這個原理,跟俄國心理學家巴夫洛夫的「交替反應」相通。)
可惜,佛教家庭過生日,又有幾家「敢」以唸彌陀聖號,來祝福壽星:「無量光、無量壽」的呢?如果說這些人真心的想往生佛國西方,你信不信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