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終做什麼事?

  1. 人自呱呱墜地,即注定難逃一死。所以「死」也就成為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。
      雖是大事,卻不必鋪張浪費;也不必大驚小怪;只要順著佛法,不要拂逆人情,有條不紊地做去,自然能安心適意。
  2. 「死」,是人自然的歸宿。雖說是生命的終結,但千萬別忘了:在輪回的觀點下,它正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。
      舉個例來說:你想從高雄出發,到美國洛山磯辦事。於是,你從高雄搭火車(喻:生),到臺北下車(喻:死);然後從臺北搭飛機(喻:生),飛到東京過境暫停(喻:死);然後,你又轉機飛美(喻:生)……。
      如果生命是循環不停的,那麼「生」與「死」都是開始;也都是結束。換句話說:開始和結束都是在同一點上。如此說來,死,又有什麼可怕的呢?
      死,既不可怕;那麼就像平常吃飯、談天、睡覺一樣,不必惶恐,也不必驚懼-一家人安心念佛即可。念,念,念,念到病人安詳地閉上眼睛就是了嘛!
  3. 何必嚎啕大哭呢?尤其是在病人尚未斷氣之前,你在那兒呼天搶地,既不能挽回病人的生命;只有加重他的痛苦-無論是肉體或精神上,都只有增添他的負擔。
      因此,慈悲的佛教徙,在病人臨終時,既不隨便觸動他的身體,以免引起他的不適與痛楚;更不隨在他的面前啜泣流淚,以免激起他對塵世的貪戀之心。
  4. 要不要為死者覆蓋西方被呢?這要看他生的意願如何而定。如果堅信西方被能助他一「被」之力—得以往生西方,那麼一定要如其所願才好;如果亡者自己有信心—憑藉生前的廣行六度與持名念佛,必能往生極樂,那你又何必多此一舉呢?(見:《學佛百問》第39頁〈蓋西方被有用嗎?〉)
  5. 死後八個鐘頭內,可不可以翻動遺體?如果死者生前已立下遺囑,答應捐贈器官遺體,那基於救人為先,哪顧得了那麼多?如果死者沒作任何的承諾,則仍然以尊重祖師的遺言(像印光大師、弘一律師等,皆有類似的主張):不要任意翻動、碰觸為宜。(當然也不必急著替死者更換衣服,八小時內繼續念佛不斷。)
  6. 如果不停地念佛太累,則親友可以分成數組,輪流替換;有時也可以借助錄音帶—陪伴著大家一起念佛。注意的是:如果病人尚未斷氣,念佛的速度不宜太快;調子也不宜太高,以免干擾病人的呼吸與情緒。

回標題

 

 

念佛出不出聲?

  1. 念佛的方式—出聲或默不出聲,無須硬性規定,只要確定某種方式可以使自己心無雜念,那麼出聲或不出聲,也就悉聽尊便了。 
  2. 根據《阿彌陀經》,往生西方極樂,靠的是「執持名號」,也就是稱念彌陀的聖名。至於如何「執持」?當然可以默念;也可以高聲唱念。又根據《觀無量壽經》,則介紹眾生十六種「觀想」方法—想像西方極樂世界與西方三聖的莊嚴、美妙。既是「觀想」,當然可以不必勞動嘴巴,只要全神貫注,在默想中與彌陀相互溝通即可。 
  3. 一般說來,出聲念佛與否,要看人、時、地、不同的情況,再作適當的決定:生病的時候,最好默念,以免傷神;處公共場所也最好默念,以免引人側目;至於疲倦的時候,若出聲唱念,可免昏昏欲睡;而心神不寧的時候,宜出聲念佛,以免胡思亂想。(參見:天華•林世敏—《林老師講佛經》第24頁)

回標題

 

 

念佛是逃避現實嗎?

  1. 如果我們不稍經思索的話,難免會誤解念佛是一種自私自利和逃避現實的行為。不是嗎?一天到晚手持念珠,佛聲不斷,為的是想求生西方,這不是逃避現實?自己到西方去,拋下千千萬萬的眾生不顧,這不是自私自利嗎?
      這是誤會呀!你知道為什麼要到西方去嗎?是不是到了西方就成佛了?如果你不知道,就先別亂下結論才是。

  2. 從《阿彌陀經》裡,大家都知道:由於西方世界寧靜、安詳,又有許多和藹可親的師長、朋友,正是修行的好環境。孔子不也說過嗎?「里仁為美,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(翻譯成白話是這樣的:住的地方要有仁厚的風俗才算是好的,選擇住處如果不選在風俗仁厚的地方,怎能說是明智的呢?)因此我們選擇西方世界作為居住、修行的地方,這正是明智的抉擇。

  3. 來到西方世界,並不是立地就能成佛。西方只是一處修行的好道場,念佛人來到這兒,就像進了一所好學校,方便讀書研究而已─在這裡有好老師指導(阿彌陀佛與諸位菩薩們),也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相互鼓勵,德業與學業就能與時俱進。
      在西方世界潛心修行,並非「樂不思蜀」─貪圖這兒的美好、安樂。人們的心仍然挂念著無數在苦海中沈淪的眾生,抱著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胸襟,盼望學有所成之後,再回到人間度眾生,希望大家都能同享西方安樂、和諧的幸福。不但如此,而且還要進一步各憑自己的「願力」,連地獄也要把它建設成為「西方」。這就是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;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─悲天憫人的寫照。
      因此念佛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,求生西方正是自己進德修慧,以便將來普度眾生的準備;而念佛更不是逃避現實的行為,乃是要以西方世界做為我們建設人間樂土的藍圖。(參見:《林老師講佛經》第20頁)

回標題

 

 

能否帶業往生?

  1. 淨土宗的念佛人能否帶業往生?這個問題曾經在教界引起相當激烈的爭辯,雙方都聚集聲勢浩大的人馬,引經據典,見仁見智,一時叫人無所適從。
      其實在探討能否「往生」之前,要先辯明的是「帶業」的問題。什麼叫業呢?業是一個人「行為的造作」,所以一個人的起心動念都叫做「業」─包括他今生念佛的「念頭」,也是業。
      念佛的念頭是否都是清淨的呢?我看未必如此,因為佛家說:「有念皆妄」、「有念非淨」。那麼任何念佛求得往生的人,當然多少都是「帶」著不清淨的「業」往生。(參見:大乘•《淨土思想論集(一)》第89頁、第387頁)

  2. 由於眾生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不可能完全清淨─經常在起心動念,妄作惡業。因此念佛修淨土,就變成了「時時刻刻向佛學習」、「以佛作為我的指導與依靠」。因此天天念佛,就是天天在自我反省、自我鞭策與自我淨化。
      所以,修淨土也叫做「修淨業」;而「往昔所作諸惡業」,不可能在今生今世中銷盡,因此往生西方當然是「帶業往生」。

  3. 念佛人能「帶業往生」,並不是說:一面念佛;一面做壞事可以往生。而是:眾生雖然在今生今世未能洗盡一切罪業,但是堅持有恆地行善(行六度萬行),以善心善行洗滌、淨化原先造作的惡業─如明鏡上的塵垢,由於「時時勤拂拭」,就能逐漸恢復它的光潔明亮。
      以前彌蘭王不信帶業可以往生,那先比丘告訴他:「一塊石頭固然不可能自己浮在水面上,但是它卻可以因為小舟的承載而不致下沈。」(「小舟」喻:彌陀的願力;「石頭」喻:眾生的罪業。)

  4. 往生西方淨土共有九品蓮花,除卻「上品上生」者,可以即刻花開見佛之外,其餘的還要在西方繼續潛修默鍊。修些什麼?煉些什麼?就是日日聽經聞法,時時修定發慧,以破除業障。可見:帶業往生西方世界,也是一種權宜的教育,必須再循序漸進,用功修行,才能達到大徹大悟的境地。

  5. 有人反對帶業可以往生,堅持要完全「銷業」才行。這種見解固然可以警惕眾生:不可投機取巧,必須痛下決心去實踐力行。但是另一方面也讓有心發願往生,卻因為積習太重、罪孽太深的眾生,望而卻步或喪失信心。
      如果我們承認:彌陀法門是末世中的方便;那麼「帶業往生」也必然是鼓勵眾生念佛發願、求生西方的方便,這又何必懷疑?

回標題

 

 

死後往何處去?

  1. 依照佛教的說法:沒有覺悟或沒有修學佛法的眾生,死後各自根據他過去的「業」─善惡行為的造作,所留下的善惡種子,分別再投胎轉世到「六道」(六種生存空間)─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(見:《學佛百問》第113頁〈什麼叫業?〉)

  2. 眾生死後,如果善的種子多,或善的種子早些成熟,那麼就有可能投生:天、人、阿修羅「三善道」─三種生存環境與條件比較好的世界;反之,如果惡的種子多,或惡的種子早些成熟,那麼也有可能轉生到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「三惡道」─三種生存環境與條件較惡劣的世界。(見:《續學佛百問》─〈為什麼佛法難聞?〉第36頁之3)

  3. 六道又叫六趣,「趣」是「趨」的意思,指的是投胎的方向或地方。以下是六道的簡介:
      (1)天:比人更有修行的眾生,才能生活在天界。天的範圍很廣,種類也多,各天福報的多少,壽命的長短,各不相同。(見:佛光•星雲─《星雲大師演講集(二)》第400∼402頁〈此方世界與他方世界〉)
      (2)人:就是人類,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球有人。
      (3)阿修羅:是瞋恨心特強,喜歡生氣、打鬥的眾生。有人認為:阿修羅遍布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和畜生道,像:鬼道有凶神惡煞、人有地痞流氓、畜生也有好鬥的雞狗等等,他們都叫阿修羅。如此說來,六道其實只有五道而已。
      (4)地獄:眾生身心經常遭受逼迫煎熬的世界,極惡的眾生才會投胎到這兒。(參見: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;慈恩•林世敏─《住在地獄的地藏菩薩》)
      (5)餓鬼:鬼道中最沒有福報的鬼,經常飢寒交迫。
      (6)畜生:通常跟人混居在一處,愚癡沒有智慧的眾生,像牛、豬、狗、馬等等都是。

  4. 眾生在生死中流轉,決定投生到那一道,不是由佛或菩薩來操縱;也不是操之在神或老母手中;而是由眾生自己的「業力」來決定。這就是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的原理。
      舉個例說明:
      高中畢業(喻:死)後考大學(喻:投胎),究竟分發到哪一所大學(喻:六道),是由自己的成績(喻:業力)來決定,並不是操之在擔任分發工作的老師身上。

  5. 修學佛法,如果真有成就的人,像:證得阿羅漢果之類的修行者,就可以超越輪回,不再受生。(注意:世上的假羅漢、假菩薩、假活佛太多,不可不明辨。)
      另外,有一類念佛之人,雖然在現世未能開悟證果,但是因為諸佛菩薩─阿彌陀佛、彌勒菩薩、藥師佛等曾發願度眾生,所以死後能暫時往生到他們的淨土─西方極樂、兜率淨土、琉璃世界等,繼續在彼方世界修行。(參見:《續學佛百問》第139頁〈如何才能蒙佛接引?〉;《學佛百問》第44頁〈為什麼臨終念佛可以往生?〉)

回標題

 

 

如何才能蒙佛接引?

  1. 宇宙中無數的佛陀們,個個廣發大願、建設淨土,來普度眾生。不過每一尊佛都開出了往生的條件,眾生要遵照修行─也就是說要符合這些條件,才能蒙佛接引,往生到諸佛的淨土。

  2. 佛的慈心悲願,都是廣大無邊的─沒有一個人會被捨棄;也不會有人被拒絕。然而,往生淨土雖然號稱是:「萬人修,萬人去」,而事實上,並不是真的人人立即都能到達諸佛的清淨國土的。

  3. 試舉一例說明:
      佛是塊磁鐵,眾生是鐵礦。磁鐵很難吸取鐵礦,所以眾生一定要透過自我的錘,先讓自己成為鐵,如此才能感應到磁鐵的吸力(願力),才能輕易被磁鐵所吸取(接引)。
      再舉個例說明:
      佛的願力像「月亮」,眾生的心是「水」。水一定要清澈,才能映照明月。月亮並無偏心─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眾生能「自淨其意」,則時時與佛相左右,自然蒙佛的慈光普照。

  4. 可惜,有些人誤解佛的願力,自己不肯努力,只癡癡地等著佛對他伸援手。想想看;如果自己不必努力(單單念佛名,而不必行六度),佛就會救他,那佛教又何必有八萬四千法門?因為過去的任何一尊佛早就把眾生救光了,怎輪得到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來接引?

  5. 佛教徙以念佛住生,作為修行法門並無不可。問題在:自己了解念佛為什麼往生的原理嗎?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代表著堅毅的自誓: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;以彌陀做我的老師。有一天,我要同他一樣的慈悲;跟他一樣具有大智慧。
     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─被彌陀所接引?那就是要腳踏實地、好好地學習:彌陀是如何發心的?他立過什麼樣的志願?修過什麼樣的法門?做過什麼樣的事?歷經那些危險的關卡?走過那些崎嶇的道路?(這就是普賢十願中的「常隨佛學」。詳見:《華嚴經•普賢行願品》;《貝葉之香》第190頁)
      念佛,就要了解念佛的意義;恢宏念佛的胸襟;發揮念佛的精神。以無盡的福慧、悲智,導入諸佛無涯的願海。如此,才能利益有情眾生;才能貫徹自己的修學大業;才能推動佛教的法輪。這樣做,才能蒙佛接引,往生淨土才能萬無一失。

回標題

 

 

念佛是修行嗎?

  1. 懷著「移民」西方的心態念佛,「厭棄」這個世界,一心想要趕快「出離」──眼不見、耳不聞周遭人們的哀號呼救。如此鐵石心腸,如何算是修行?

  2. 整天念佛,不問世事,跟眾生的苦樂休戚無關,與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隔絕。如此念佛方式,算那門子的修行?

  3. 自己不肯自救,一心只想靠彌陀來救,這種人像「扶不起的阿斗」,千佛出世也奈何他不得,如何算得了修行?因此,龍樹批評這種人:「懧弱怯劣,無有大心」。(見:「妙雲集」─「淨土與禪」第69頁)

  4. 早期佛典上的「念佛」,並不只是用嘴巴「唸」──那是中國的淨土宗大師為了方便度眾生,故意這樣提倡的。
      善財童五十三參的「第一參」,就是德雲比丘的「老實念佛」。德雲比丘說:「善財,念佛是內心的明記不忘,既不在數珠上,也不是在口頭上。」(見:「妙雲集」─「淨土與禪」第69頁)所以只會數珠,只會大聲用嘴巴唸佛的人,如果不能體會佛之所以成佛的原因──發心、求法、實踐,則距離修行之道太遠。

  5. 如果摒棄自利自私,逃避現實的心態,為拯救無邊苦海眾生而念佛,能夠一邊念佛,一邊隨時隨地服務大眾,認為念佛往生與隨緣濟世並無衝突,這種懷抱大乘佛法精神的念佛,當然是修行。

  6. 念佛時,能放下身心世界,即「布施」;
    念佛時,不復起貪瞋癡,即「持戒」;
    念佛時,不計人我是非,即「忍辱」;
    念佛時,持續不稍間斷,即「精進」;
    念佛時,一心不亂不妄想;即「禪定」;
    念佛時,念念澄澈分明,即「智慧」。
      以上說明念佛與「六度」有關,當然是修行。

  7. 佛經上說:「念佛一聲,能滅八十億劫,生死重罪。」為什麼呢?因為「阿彌陀」有「無盡的光明」之意,光明可以照破罪業的黑暗。因此念佛當然是修行。

回標題

 

 

求生西方要不要行六度?

  1. 因為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──是修行證果的必修學分,而根據「阿彌陀經」的說明:往生西方的修行者,都已經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(達到「不退轉地」,就是證得果位了)。想想看:沒有修習學分(六度),如何得到學位(果位)?
      「阿彌陀經」又說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而行六度正是廣植深厚善根,積聚無量福德因緣的唯一途徑。
      不行六度而能往生西方,而且一到西方就是福慧兼具的「聖者」,請問有誰還願意做傻瓜,辛苦地行菩道(六度)呢?
      不行六度,如果真能往生西方,那麼這樣的佛教,這樣的修行方法,一定不是釋迦佛的主張,因為對整個社會沒有什麼好處。

  2. 有人說:「生命無常、人生短暫」,所以先往生西方,再回來度眾生,姑且不論這種想法對不對,如果往生西方不必行六度,那麼苦海的芸芸眾生,非得眼巴巴地翹首盼望您從西方「倒駕慈航」不可。只怕眾生福薄命短,等不及您的伸出援手,他們不知已經輪迴多少次了。
      又有人說,淨土法門是「萬人修,萬人去」,所以請眾生們「稍安勿躁」,等念佛人上了西天,再回來救他們。這種說法也是不通的。不信,請您先做個調查:全臺灣,乃至全世界,到底有幾個是從西方回來救人類的?(是的人,請慈悲來信告知!)
      經上說: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。」十劫是一段好長、好長的時間,全喜灣、全世界竟然找不出幾個「西方回國的留學生」,不是太使人失望了嗎?所以說不行六度就能往生西方,對眾生並沒有好處,佛決不會說出這種莫名其妙的法門。

  3. 奉勸念佛人,一定要老實念佛,不要心存僥倖。如何念佛?一邊念佛,一邊行六度(菩薩道)。注意:這兩者是相輔相成,一點兒不相互衝突的。
      如果說不行六度可成佛,那麼請問佛經上有沒有:
      (1)亂發脾氣的罵人佛?(不忍辱)
      (2)一毛不拔的吝嗇佛?(不布施)
      (3)好逸惡勞的懶惰佛?(不精進)
      (4)精神散漫的瘋癲佛?(無禪定)
      (5)不守規矩的壞蛋佛?(不持戒)
      (6)智商零蛋的白癡佛?(無智慧)

  4. 翻遍三藏十二部,有那一尊佛是不具備六度萬行,僅靠動動嘴巴,念念某某佛號就被「救」、被「度」到某佛的國度,而獲得不退轉的果位的?
      所以不行六度,單靠念佛絕對不會往生!

  5. 不行六度就斷不了煩惱,「貪、瞋、癡」(三毒)猶在。這些人一上了「金沙布地」的西方,不但天天吵鬧、打架,而且忙著敲金挖銀──一如地球上的見「寶」眼開,西方還會有寧日嗎?再說「採花賊」也會不少,當他們看到「池中蓮花,大如車輪」時,能不爭先恐後地摘取嗎?

回標題

 

 

該唸「ㄚ」還是「ㄜ」彌陀佛?

  1. 所有的佛、菩薩的聖號,都是透過「音譯」或「意譯」得來的。「阿彌陀佛」的正確梵音(讀法),老實說在臺灣頗有爭議──到底「阿」要唸「ㄚ」還是「ㄜ」,也見仁見智,令人莫衷一是。

  2. 有人堅持非讀「ㄚ」不可,認為唸「ㄚ」,才能使智慧明了,才能跟彌陀溝通,才上得了西方;如果唸「ㄜ」的話,就會無明覆蓋,愈唸愈糊塗,終於使自己像斷了線的風箏,離極樂世界愈來愈遠(慚愧,一直到現在,我還是唸「ㄜ」)。
      對於這種堅持,倒也值得商榷,試舉一例來說明:
      小時候我口齒不清,叫外祖父:「阿東!阿東!」可是外祖父仍然聽得懂──知道我在叫他:「阿公!阿公!」而更重要的是:外祖父對我的愛,並沒有因而絲毫減少。
      由以上的小例子,說明一件事:外祖父只是凡夫俗子,就能聽懂外孫兒的呼喚;而彌陀是西方教主,怎會因為「ㄚ」、「ㄜ」之別,而不理眾生的呼求呢?

  3. 再舉一個例子,來做補充:
      以前,有一個老婆婆聽人家提起:唸「唵摩呢叭彌吽」的咒語,能獲得大利益,她就天天歡喜地唸。不過由於不識字,所以她把最後一個「吽」(ㄏㄨㄥ)字,唸成了「牛」。
      老婆婆為自己訂下定課──每天唸一百遍。她拿一大把豆子來計算次數,每唸一遍就撥一粒豆子到另一邊。
      老婆婆的誠心,終於有了神奇的感應──每當唸完一遍咒語時,不用自己動手去撥,豆子自然會跳過去。老婆婆見了,心裡歡喜萬分。
      有一天來了一位師父,指出她的「吽」字讀錯了,同時告訴她正確的讀音。
      老婆婆一聽,大驚失色,心想:「完了,完了,過去的心血,不全都白費了嗎?」此後老婆婆雖然不再把「吽」唸成「牛」,但奇怪的是:那些豆豆卻再也不會自己跳了。
      可見修學佛法,只要心誠則靈,跟讀音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關係。

  4. 對念佛的人來說,最要緊的是:念佛的心懇不懇切?立下的志願堅不堅定?有沒有厚植善根福德因緣(行六度)?至於唸ㄚ或ㄜ,那只是枝節問題,豈能捨本逐末?
      當然囉,如果「中國佛教會」或「中國佛教青年會」,在經過學者專家與高僧大德的詳細考證與討論之後,確定該唸那一個音(無論是ㄚ或ㄜ),那麼以後所有的淨土行者,最好都依照公布後的「標準音」來唸,以求統一。
      其他相關的疑題,也能比照前項說明迎刃而解,像:用閩南話?還是用國語唸比較好?其實管你用什麼話唸,精誠所至,不要說明英文、法文,就是用非洲土話唸,彌陀自然也來接引。

回標題

 

 

為什麼往生西方分九品?

  1. 往生分九品,不是彌陀有分別心,也不是存有階級歧視。它類似今天學校裡的「因材施教」──由於往生西方世界的眾生,他們的程度參差不齊,成績有高低,所以阿彌陀佛根據他們的程度,分成九種「班級」(品),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。

  2. 西方的九品蓮花,是讓每一位往生的念佛人,知道自己念佛的功力到底有多深厚,用以惕勵眾生:我必須再下多少功夫,才能達到「花開見佛」的境地(品位愈低,愈要用功)。

  3. 「九品蓮花」其實不是彌陀加以區限的,而是眾生自己加以劃分的。怎麼說呢?打個比方:許多人一起種芒果,特別用心種的人結出「上等」(上品)──又香又甜的果子;稍為用心的結出「中等」(中品)──香甜適度的果子;不太用心的只能結出「下等」(下品)──品質稍差的果子。費多少心力,獲得多少報償,這是自然的法則,不是彌陀的故意干涉。

  4. 一般人普遍存有錯誤觀念:以為往生品位的高低,在於念佛次數的多少。其實品位的高低在於實踐六度功夫的深淺。愈努力精進行六度的人,就更能聚足「善根福德因緣」;就更能與彌陀的悲願相含攝,品位自然就愈能提昇了。

回標題

 

 

燒往生錢有用嗎?

  1. 佛教徒批評「燒金紙、銀紙」的民俗,是勞民傷財的迷信;那麼燒「往生錢」,算不算迷信呢?
      佛教講因果:有努力,才有收穫。生前不儲蓄,死後靠「燒」的「假錢」,就能到別的世界去享受,天下有這等便宜事?
      如果在別的世界,也需要貨幣的流通,那麼在那個國度裡,一定有他們自己的鈔票;也就是說他們自己會印,又何必勞駕我們動手?何況我們印製出來的「金紙、銀紙」,不但粗糙不堪,而且「亂貼一氣」。(注意看看:貼在上面的金、銀紙碎片,有那一張是相同的?)
      再說,如果死去的親人需要用錢,他不該自己工作,憑自己的勞力賺錢嗎?
      假設「燒」過去的紙錢,真的親人可以收到的話,他也不敢用。為什麼?因為他擁有的是地球上偽造的「假鈔」,使用假鈔就是犯法,屁股不被打扁才怪呢。
      如果親人使用了假鈔,那麼一追究起來,在地球上「燒」紙錢的家人,早已遭受宇宙各星球世界(包括地府與天堂)的通緝了(是共犯)。

  2. 既然名叫「往生錢」,可能只有兩種人用得著:一是往生到「西方世界」的人。然而極樂世界的眾生,「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」,遍地又是黃金、七寶、那用得到錢?二是往生到「三惡道」──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人。那麼請看看地獄、餓鬼的眾生,整天呼天搶地,飽受折磨,那有時間、那有地方能夠花錢?至於畜生道嘛,請問:誰看過阿貓、阿狗、蚊子、蜜蜂懂得花錢的?

  3. 「往生錢」與「金銀紙」,只是名稱不同,都是人們迷信的產物。佛教既然反對迷信,重視智慧,怎能為了貪圖小利,自欺欺人?
      有人說這是「方便法門」,這更是不負責任的「隨便」。佛教既然是高級、進步的宗教,就應該負起教育眾生,移風轉俗的責任,絕對不能隨俗逐流,自取其辱。

回標題

 

 

蓋西方被有用嗎?

  1. 「西方被」類似「陀羅經被」,上面印有藏文佛經,字是金色的。因為有經文在上頭,當然就有「護法金剛」長相左右;又因為字是金色的,容易使人聯想到「金沙布地」的西方極樂世界,內心自然會湧生無比的安全感。
      再說,有一條西方被蓋在身上,不但死者「安心」;家屬「放心」;而賣被子的人也「開心」。皆大歡喜,誰說不好?

  2. 不過,佛家講「感應」──人要靠自己行善,「自淨其意」之後,才能與彌陀誓願相通;如果平日作惡多端,「護法金剛」早跑光了,單靠一條被子,又能起什麼作用呢?

  3. 「金剛經」上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西方被當然也是「有為法」(棉紗織成的)。換句話說,它也不是「不沈的救生圈」,如果自己不念佛,不及時懺悔,再蓋一千條西方被,又能奈「業力」何?

  4. 文藝復興運動以前,歐洲教會的神父們出售「贖罪券」發財,想想看:如果為了推銷,盲目鼓吹「西方被」能「消業障、生西方」,跟販賣「贖罪券」的行為是否如出一轍?

  5. 我們並不反對別人蓋「西方被」,但堅決相信:真正的淨土行者,一定不必仰賴西方被就能往生。
      如果以為臨終時蓋了被子,就可以保證:「一定往生」,那麼這種誤導眾生的行為,十分可笑。因為它鼓勵人們「投機取巧」,追求的是「無因之果」,是違反佛法的。
      平日多燒香(修行),何必臨時才「抱佛腳」(蓋西方被)呢?

  6. 如果亡者生前要求蓋被子,那當然如其所願才好,因為它畢竟還是有:無限的鼓勵、安慰,以及不少的功德、效力呀!不過,記住,要乘機(死前)勸告他:趕快把握最後的往生因緣,用來觀想、憶念、默念或朗誦彌陀聖號,確實地懺悔與發願,往生或許還有希望。

回標題

 

 

可損器官遺體嗎?

  1. 諸佛、菩薩在因地修行時,「割肉餵鷹」、「捨身飼虎」,無不肝腦塗地,不惜生命,而且生生世世,樂此不疲。我們既然立志「學佛」,當然可以捐器官、遺體。

  2. 「損器官」,在今日而言,總是經過醫生宣布「死亡」之後,方才進行的。如果連死後的「臭皮囊」都捨不得,還談什麼弘法利生?
      佛家講「無我」;講「無相布施」;主張「四大苦空」、「五陰無我」──卻連死後捐獻遺體、器官都不敢,這算那門的佛法?(記住:是死後才捐,只算「廢物」利用。)

  3. 修淨土的人認為:「死後八小時,不可移動」,這句話不知出自那一部經典?佛陀根本就沒有說過這種話。如果說是某某大師說的,請問:他在自己沒死以前,如何知道八小時內,神識可能尚未脫離的?(沒有經歷過,就是臆測之詞。)

  4. 如果說:器官的捐獻要趕時間(爭取時效),所以臨命終時沒人助念,因此不能往生。
      這種說法更是不近情理,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發願往生,就像平日已立過遺囑,雖然臨終時不能說話(交待後事),但自有遺囑可供遵行,何必多言?彌陀既已知我的心願,雖然我因捨身救人,未能念佛,慈悲的彌陀豈有視若無睹之理?
      捐獻器官者,是真正行「無相布施」的人──一心只想救人,把自己能往生與否,拋諸度外。這種珍貴善行,正與彌陀悲願相含攝,也可感召宇宙間無數的護法神,相繼前來助念,那怕助念無人,不得往生?
      至於捐獻器官可能會「痛」,而生煩惱,那更是杞人憂天了。因為法律上規定:手術必須在腦死後進行,而醫生保證:「腦死後」絕無痛覺。

  5. 說穿了,反對捐器官、遺體者,可能是「我執」太重,這也是十分可笑的事:眾生不但在生前怕死;連死後也怕痛呢?
      不過,如果你尚未了解捐獻器官、遺體的意義,那大可不必趕時髦,以免終日忐忑不安,心神不寧。

  6. 一位實施器官手術的外科醫師說過:「一個捐獻器官的人,自己雖然死了,卻幫助更多的人活著。」也就是說:他還活在許多人的身上呢!

  7. 「志願捐獻卡」,在各大醫院服務臺皆可領取,只要填妥後,隨身攜帶,一旦出了意外,立即就生效──實現我們死後幫助別人活下去的願望。(「菩提園」也可索取,只要付足回郵信封即可。)

回標題

 

 

念佛與念珠有什麼關係?

  1. 手拿念珠念佛,可以把散亂的心集中起來,使它不再「心猿意馬」。手拿念珠念佛,可以為自己預訂功課,鞭策自己一天要念多少聲(次),而念珠正是「計算的工具」。

  2. 經常念佛的人,他手上的念珠必定是富有光澤,一副玉潤珠圓的樣子,使人望而生敬。不過,如果為了沽名釣譽,天天拿油布搓珠子,這種「寶氣珠光」,未免太低俗了。
      念珠在手,可以時時提醒自己念佛,也能警惕自己要時時努力修行。
      念珠在手,可以阻斷許多惡緣,使自己適時懸崖勒馬,不再作惡。像:正要破口大罵時,看看念珠,還罵得出口嗎?爭逐聲色犬馬──上酒家、舞廳,別人投以輕蔑、諷嘲的眼光,自己還不感到慚愧嗎?

  3. 真正有修行的人,「心不離佛」、「佛不離心」,這時念佛可持珠,也可不用念珠了。

  4. 拿珠子而不確實念佛,每天只是虛晃一招,只有惹人討厭。(有的人十分「厲害」:可以一面罵人;一面數珠念佛。)

  5. 手上不拿念珠的人,並不表示他就沒有修行,因為念珠只是幫助修行的工具。(參閱:東大.陳慧劍──「當代佛門人物」第310頁)

  6. 拿念珠來當「裝飾品」,嚴格說來,也不能說他犯了什麼戒,或犯了什麼過。畢竟,這個社會上有許多的人愛掛(戴)念珠,總不是壞事。不過我們若能藉機為他們解說:念珠的功能與意義;甚至使他也樂以念佛,那豈不是「人道的增上緣」嗎(幫助一個人了解真理的力量)?
      最近,世俗的人喜歡配戴念珠,以為如此可以消災祈福,帶來吉祥如意。雖然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,不過如果能告訴他:「你雖然念珠在身,但,若能多念幾聲佛,則一切都會更加順心。」也算是方便法門。

  7. 念珠在身,則宇宙間無數的護法神都會環繞在他的身旁,終日與他長相左右。那麼一切羅剎、厲鬼,只好遠遠走避,不敢接近,自然能「保平安、添福壽」了。

  8. 至於有些人,對念珠質地的好壞與價錢的高低,一味地追求與講究,以為手上拿著的或掛著的珠子,代表著自己的地位與身分,甚至代表著自己的修行與境界,對這類的人,有又什麼好說的呢?
      不過,用心去挑選一串大方、高雅、漂亮的念珠,作為終生陪伴自己的「良朋益友」(或守護者),當然無可厚非,也是人情之常。

回標題

 

 

為什麼臨終念佛可以往生?

  1. 一個罪障深重的人,死後原本要投胎到不太理想的世界去,如果臨終時念佛,就能往生到佛的國土;就好像丟一塊石頭到海中,原本會沈沒到水底,如果能夠適時地駛來一艘船(彌陀號),將石頭負載其上,那麼就可以暫時不沈了。
      再比方說:一個人原本打算從高雄出發到臺北去(甚至已經打好了票),可是在車站(或即將上車時),卻碰到他昔日的同窗好友,勸他不要上臺北(喻:不理想的世界),並邀請他到臺東(喻:西方)。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改變了主意,陪著這位朋友(善知識)上臺東。(見:「那比先丘經」)

  2. 阿隬陀佛曾發四十八願,願中提到:只要眾生誠心念佛,一念、十念、念念不忘;或一日、二日……七日,終生念佛不斷,那麼必得往生極樂淨土。我們知道佛是不說謊的,他是「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誑語者」,所以一定可信。
      隬陀在四十八願中又提到:眾生念我的名,一定能往生到西方國土,如果我不能做到這一點──不能為眾生提供這層保證,那我就發誓永不成佛。而大家都曉得在「阿隬陀經」裡,釋迦牟尼佛告訢舍利弗說:「阿隬陀佛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。」可見阿彌陀佛一定能履行他的「保證」(誓願),否則他怎會成佛?而且成佛的時間,距離現在長達十劫(一個星球的生起到毀滅的時間叫劫)。

  3. 一個人死後將投胎到什麼地方去,通常依照以下幾種情況(條件)來決定:(一)平時所做的善惡業(二)平日所立下的志願(三)最後一剎那間的念頭。臨終念佛可以往生西方,就是屬於第(三)的「念力」。(又印順道師認為:「習氣」也可以決定投胎的地方。)

  4. 彌陀的願力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發射、廣播的電視臺,只要你能調到正確的波段,自然隨時可以看到彌陀的慈容、聆聽他的慈音,雖在臨命終時,也能與彌陀相互感應了。
      佛家有一副有名的對子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里無雲萬里天。」彌陀像明月,是無所不照的,只要眾生的心湖澄淨,自然能映照明月;西方極樂世界像一望無際的藍天,是無所不在的(西方不在十萬億佛土外,在每一個眾生自己的心中)。只要心中有佛,一切煩惱的烏雲自然一掃而空,這時你就在藍天下,西方就在你的眼前顯現了。
      所以臨命終時,能一心念佛,必然往生──眼前即是彌陀的安樂國。因為「心淨則國土淨」,一剎那間,宇宙所有的世界盡成極樂世界。

回標題

 

 

為什麼要拜佛念佛?

  1. 人人皆具佛性,將來都會成佛,所以拜佛、念佛就是在「發掘自己原本具有的成佛潛能」。

  2. 拜佛、念佛就是以佛做榜樣,向他們學習、效法。「舜,何人也?予,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。」就是勉勵我們要見賢思齊。
      拜佛、念佛是一種「虛心學習的態度」,自己不敢妄自尊大,承認在天地間還有比我們更圓滿、睿智與慈悲的人。所以拜佛、念佛的人都是最謙虛的人。
      拜佛、念佛就是把佛當做自己的老師,向他們的偉大人格、智慧看齊。慢慢地改正自己的缺點,總希望有一天也能和佛一樣的完美。

  3. 拜佛、念佛是一種「使精神集中的訓練」,只要功夫深,到達「一心不亂」,並非難事,這就是禪定的修習。

  4. 拜佛、念佛最少是一種「適當而良好的運動」,老少咸宜,有恆地做,身心自然健康。

  5. 拜佛、念佛就是「把佛當做自己的好朋友」,心中有佛,就能感受到佛的慈悲,感染到佛的莊嚴。終有一天,自己也會變成佛了。(見:「愣嚴經」-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」)

回標題

 

 

有沒有西方世界?

  1. 佛是宇宙中的先知先覺,他是一個透徹了解宇宙人生真理的人。佛自己說他是「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」,意思是說:他是一個不說謊、不夸大、不捏造事實的人。因此佛的人格與智慧,能使我們深信不疑。

  2. 釋迦牟尼成佛以後,在人間講經說法,留下無數寶貴的經典,包括三藏十二部,八萬四千法門。這些道理凡是人類用智慧可以了解、體會;用科學知識能夠說明、解釋的,已經全部獲得證實。既然佛所說的話,到今天為止,沒有一處違背科學、抵觸科學,那麼剩下為人類所不能知、所無從想像的、所無法在今日得到證驗的部分,那只是人類自己的能力、智慧、經驗與努力還不夠,並不能說科學所不能證明的事,就純屬虛構。因此;基於佛所說的道理,到目前為止,尚無虛偽、捏造的「前科」,那剩下的佛理,總有一天科學會逐一地加以證明。因此,佛所介紹的西方世界是可信的。

  3. 「西方」是宇宙中一個極樂無憂的世界,遠在地球外的另一個太陽系(即經文中所說的: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」),今天科學家證明宇宙中的星球是不可勝數的,誰又能否定「十萬億佛土」外,沒有一個西方世界呢?(參見:《佛教的精神與特色》第三章〈佛法是科學而非反科學的〉)

  4. 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用願力造成的。(願力簡單地說就是:立法的力量,人的立志常能發揮極大的力量,成就非常的事業。)阿彌陀佛在還沒成佛以前,就是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,受著生老病死的煎熬,因此立志要創造一個清淨、幸福的樂園,讓一切慈祥、和平、純潔和善良的眾生,能夠享受永恆的快樂生活。
      請大家掀開歷史來看,清朝的山東乞丐─武訓,「他見邑人知識淺,少年失學是原因」,所以「沿門托缽受苦辛」,「每日只費錢兩個,買個饅頭囫圇吞」,最後終於創辦了許多的義學,完成了他教養貧家子弟的志願。
      又如:美國的華德狄斯耐,他為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兒童製作無數部幽默、風趣的卡通影片,把歡樂挂在孩子們天真的臉上;又不惜投下巨資,創建世界最著名的「華德狄斯耐樂園」,這些都是「願力」成事的例子。

  5. 佛教的修行者,對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標,並不是建立在自我安慰的「空中樓閣」上。因此西方世界絕不是陶淵明筆下所杜撰的「桃花源」,它乃是可以經由充沛的信心與恆久的努力而達成的。(以上參見:天華•《林老師講佛經》第14頁)

  6. 基於「心淨則國土淨」的佛理,人人以「清淨心」念佛(做人做事),將來必定投胎到「清淨的國土」,而這個清淨的國土,我們就叫它:西方極樂世界。
      所以西方世界的有無,決定在眾生心的染淨。念佛修行的人─親切、慈悲,「物以類聚」,將來必定會相逢在「諸上善人聚會」的地方─西方淨土。
      作家潘希珍(琦君)在一篇〈故事的桂花雨〉文中,說:「母親一生辛勞,無怨無礙,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的西方極樂世界。」可見,念佛人在今生今世,早就擁有了西方之樂了。
      西方就在眼前,眼前就有西方,何必等到死後?何必向西飛越十萬億個大千世界呢?

  7. 最後必須提醒仍然未能深信的人:如果你認為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不夠完美,它充滿著罪惡、痛苦的話;那麼另外一個快樂、清淨的西方淨土,是必然存在的─至少它存在每一個飽受煎熬的眾生心中。
      不是嗎?世間的觀念與事物都是相對的─有大必有小;有好就有壞;有老師就有學生;有佛一定有眾生。同樣的道理,有娑婆(污穢的世界),就必定有淨土西方。

回標題

 

 

念佛不加南無行嗎?

  1. 「念佛」是佛教徒與佛相互溝通的方式之一,他們相信透過「念佛」就能向佛表明心跡;向佛訴說悲苦的情懷;向佛表明見賢思齊的心意。
      念佛既然在佛教徒的日常修持上,扮演著如許重要的角色,那麼到底要不要在佛的名號之上,再加「南無」兩個字呢?沒想到這個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,竟然也困擾了不少的人。

  2. 有人憂心忡忡地跑來告訴我:聽別人說,念佛時,如果不在佛的名號之上,加「南無」兩個字─像不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釋迦牟尼佛」,而只念「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」,就是把佛的「腦袋」摘掉了,那對佛是一種冒瀆,一種大不敬。
      這種說法,真的是太莫名其妙了。懷有這種畏懼之心的人,一定是不懂「南無」的意思(詳見:《學佛百問》第135頁)。南無讀做:「ㄋㄚˊ ㄇㄛˊ」,意思是:向佛學習、向佛表示敬意、接受佛的指導、以佛作為自己生命的避風港。
      我們念佛時不加「南無」兩字,佛還是知道我們的心意,曉得我們的願望。舉個例來說:幼兒雖然不會開口說:「媽媽,抱我!」但是只要孩子邊跑邊嚷著:「媽、媽……」,媽媽就知道孩子需要她的愛撫與懷抱了;如果是在吃飯的時候,孩子們也不需要說:「媽媽,我要吃飯」,只要叫著:「媽媽!媽媽!」母親豈有不知道孩子想吃的道理?

  3. 十方如來(佛)夜以繼日地關懷眾生,隨時準備對眾生伸以援手。每當眾生以虔誠之心念佛的時候,眾生的心中就有佛,就跟佛形影不離,就跟佛合而為一。就像:荷葉上的水珠兒(眾生),滾落一望無際的大湖(佛),變成了大湖的一部分,再也無法分開了。(參見:《學佛百問》第13頁)既然念佛時眾生與佛已經一體不可分,何必再計較有無加上「南無」兩字?因為這時「心、佛、眾生」三無差別,早分不清誰是佛,誰是眾生了。

  4. 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或「阿彌陀佛」;念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或「觀世音菩薩」,全都無關緊要。只需檢點:自己念佛的動機是否純潔?觀念是否正確?目標是否偏差?至於加不加「南無」兩字,又何必困擾在心,自找麻煩呢?(參見:《學佛百問》第31頁〈念佛是修行嗎?〉)

回標題

 

 

臨終的現象有何意義?

  1. 有人說:「一個人能否往生淨土,只要看他臨終時是否安詳捨報(死亡)就可以知道了:死相難看的,一定下了三惡道─地獄、餓鬼、畜生;面帶微笑的,一定往生極樂。」
      又有人說:「在一個人剛死的一剎那,如果額頭是熱的,那就代表已經往生西方了;如果胸口是熱的,那可能再度投胎做人;至於雙腳是熱的,那就十分可悲,因為這個人可能下了地獄。」
      這些假設,都沒有事實的根據,所以全是無稽之談,不能深信。

  2. 佛教講因果,是貫串三世的。因此一個人雖然今生努力修持,卻不一定能敵得過以往的業力,也就是不一定能夠善終。像: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,雖然號稱神通第一,最後仍然難逃厄運─被外道用亂石壓死,而且血肉糢糊,悽慘無比。(參見:《學佛百問》第53頁〈為什麼行善得不到好報?〉)
      可嘆的是有些好事之徒,不明事理,對於行善不得善終的人,雖有惋惜之意,卻難掩輕蔑之情:「唉!一生念佛,卻不能念到一心不亂,所以落到如此下場。」

  3. 了解「念佛的人不一定得善終」,這還不夠,必須進一步建立正確的觀念:死相好看的人,不一定往生西方;反之,「不好死的人」─歷經痛苦的煎熬才撒手而逝,說不定卻早已往生極樂了。
      有這層正確的認識,才不會在虛幻的死亡假象上,妄加分別,和亂加評斷;這不但帶給自己困擾不說,也會徒增別人無謂的驚慌。

  4. 一個虔誠而正信的念佛人,一生只管一件事:真心地念佛,不要讓彌陀失望─在人世間廣行六度;而不必為死後的「死相」煩心,因為死相自己管不了。

  5. 舉一個例,作為補充說明:
      一個行菩薩道的人,因為奮不顧身,捨己救人,所以身首異處,慘不忍睹。他的死相當然十分難看,但是彌陀的宏願,又怎忍心拋下他?

回標題